锂电行业薪酬报告
2021年,企业所承担的员工成本呈现出了一些特点与变化:
1)全行业人均薪酬为14.98万元,同比增长约10%。
2)2021年各环节中,薪酬最高的为整车环节,人均薪酬为20万;令人诧异的是薪酬最低的正是动力电池环节,人均薪酬仅为12.81万,宁德时代的人均薪酬也仅为14.42万元。
3)在产业链中,除了整车的研发人员薪酬29万略高于销售人员的28万外,其余各环节中销售人员的平均薪酬几乎全部远远高出研发薪酬:销售的平均薪酬为33.11万元,而研发的平均薪酬仅为19.27万元。
(注:企业承担的员工薪酬,除了工资奖金、还包含相关企业负担,包括缴纳的员工社保、公积金等等。)
上游矿产:管理层薪酬增长最快
人均产出232.67万,人均薪酬15.55万
研发平均薪酬11.87万
研发薪酬方面,矿业企业的研发项目主要围绕资源的勘探开采及提纯制备,因此平均研发人员数量在617名,平均薪酬达到11.87万元,同比增速12.01%。
销售人均薪酬35.34万
原材料需求一片大好,人均薪酬达到35.34万元,相比2020年增长5.08%。
正极材料:研发薪酬同比增幅超50%
人均产出183.2万,人均薪酬13.72万
其中,当升科技去年营收增长了159.41%,在进一步完善的薪酬和激励制度下,人均薪酬达到26.59万元,同比增长49.02%。
研发平均薪酬20.29万
销售人均薪酬28.25万
总体来看,2021年负极材料企业销售人均薪酬略有回落,杉杉股份在2020年的销售人均薪酬也达到了100万元,不过到了2021年直接减半(与此同时人数有所增长),当前人均薪酬处于“三巨头”中间水平。
负极材料:杉杉股份人均研发薪酬破百万
人均产出163.44万,人均薪酬12.90万
“三巨头”中,杉杉股份人均薪酬最高(17.92万元),贝特瑞薪酬最低(9.89万元)但增速最高(42.24%)。
研发人均薪酬25.88万
负极材料企业的研发团队规模基本与正极材料企业相当,平均达到560人,但人均薪酬却平均高出正极材料5万元,主要增幅来自于杉杉股份。
销售人均薪酬28.25万
总体来看,2021年负极材料企业销售人均薪酬略有回落,杉杉股份在2020年的销售人均薪酬也达到了100万元,不过到了2021年直接减半(与此同时人数有所增长),当前人均薪酬处于“三巨头”中间水平。
隔膜:研发人员减少 薪酬增加
人均产出127.52万,人均薪酬15.35万
相比正负极材料,隔膜企业的人均薪酬更为接近上游矿企,仅有15.35万元。
研发人均薪酬17.72万
研发方面,隔膜企业研发团队规模普遍高于正负极材料企业,但人均薪酬略低于后者,增速处于二者之间。
销售人均薪酬33.86万
2021年,隔膜企业销售人均薪酬达到33.86万元,增幅好于上游原材料和负极材料企业,略逊于正极材料企业。
电解液:人均产出最高
人均产出404.28万,人均薪酬17.5万
受益于量价齐升,电解液厂商在去年净利润普遍翻倍,人均产出成为全环节冠军(404.28万元),平均增长41.12%。
这种丰收也反馈到了员工薪酬上。去年电解液企业人均薪酬达到了17.5万元,仅次于整车厂;增速22.49%,位居全产业链首位。。
研发人均薪酬18.06万
电解液企业研发团队整体规模逊于产业链中其他环节,平均研发人员数量为419人,但人均薪酬有较大涨幅,达41.25%。
销售人均薪酬23.88万
2021年,电解液企业销售人员出现不同程度减少,平均增速出现负增长;人均薪酬增长22.41%至23.88万元,但仍低于产业链中其他环节。
电池:销售人员大增70%
人均产出319.47万,人均薪酬12.81万
2021年,在上游成本激增的情况下,电池企业净利润普遍承压,虽然人均产出达到了319.47万元,但人均薪酬仅有12.81万元,在全产业链环节中排名最末,增速亦靠后。
其中,宁德时代人均薪酬出现负增长,亿纬锂能增速最快。(天能动力在港股上市,部分信息未披露)。
研发人均薪酬19.49万
总体来看,平均研发人员数量达到7192人,位居全环节前列。宁德时代、比亚迪研发人员突破万人规模。宁德时代研发团队扩张增速达80.24%,人均薪酬也达到了34.25万元。
销售人均薪酬33.91万
随着行业竞争进入白热化,电池行业销售人员规模也出现了全环节中的最大增幅,高达70.35%。
其中,欣旺达销售人员数量直接翻了两倍。
整车:研发薪酬超越销售
人均产出231万,人均薪酬20万
与此同时,人均薪酬达到了全环节中最高的20.05万元,平均增长13.94%。北汽蓝谷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,人均薪酬高达40.55万元,增速也位列第一(吉利汽车及“蔚小理”因上市地不同,披露信息不全面)。
2021年,整车厂管理层年薪平均总额达到了3070.9万元,平均增长89.07%,均处于全环节首位。其中大部分增速来自于吉利汽车。
研发人均薪酬29.21万
在集成程度最高的整车环节,研发人员数量和人均薪酬远远高于上游任一环节,且研发人员薪资超出销售。
其中,“蔚小理”研发团队增长最为迅猛,团队人数较前一年均已翻倍。
销售人均薪酬28.53万
相比研发,整车企业的销售人员虽然总量仍然处于全环节第一,但增长显得平淡了许多,平均增速仅有11.85%。
免责声明
本文内容来源“锂猫实验室”“锂电前沿”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发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公众号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和其它问题,请来电或致函告之,我们将及时给予处理!
本文来自网络或网友投稿,如果侵犯了你的权益请来信告知我们删除。邮箱:ajie5313@gmail.com